蚊子

蚊科學名 Culicidae)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 。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 蚊 或 蚊子,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。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,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。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、瘧疾、黃熱病、絲蟲病、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。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佈。
 
身體構造:
跟一般的昆蟲一樣,蚊子身體分為頭、胸、腹三個部分。身體和腳皆細長。大小隨種類不同,不過大部分小於 15mm 。體重約為 2-2.5mg 。只有一對翅膀(雙翅目的特徵),另一對特化為平衡桿。 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 1.5 到 2.5 公里,單次飛行可持續 4 分半鐘 , 一般蚊子飛行時每秒翅膀震動 594 次左右;這樣的振動,使我們在蚊子飛行時會聽到「嗡嗡」的聲音。
口器為刺吸式,特化成細長的喙,大部分種類雌蚊的口器都適合刺吸血液。蚊體表覆蓋形狀及顏色不同的鱗片,使蚊體呈不同的顏色。這是鑑別蚊類的重要依據之一。翅脈上也有鱗片,翅後緣有緣鱗。多為夜行性動物。

蚊子生活史:
蚊子的幼蟲,又稱為「孑孓」
蚊科均為完全變態,包括四個發育時期:卵、幼蟲、蛹及成蟲。前三個時期的長短與種類及溫度有關。舉例來說,媒斑蚊(Culex tarsalis,常見於美國),在 20 ℃下須 14 天來完成前三時

 

期的發育。但 在 25 ℃下,只需要 10 天就可以發育完成。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所需的時間通常介於 4 天至一個月之間。 蚊子的卵依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、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,水面上的如瘧蚊和家蚊,水邊的如斑蚊。瘧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,而斑蚊則在三至五天會孵化。

蚊科昆蟲的幼蟲又稱為孑孓,通常生活在池沼、水溝或積水的器皿等處。孑孓常用尾端貼著水面,作倒垂式的漂浮。這是孑孓 在呼吸。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,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。孑孓利用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,流向嘴巴,以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,但有

少數種類以其他孑孓為食物。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會發育成蛹。 蛹幾乎和孑孓一樣活躍,不攝食,但可在水中游動。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。靠連接胸部氣孔的一對呼吸角呼吸。經兩天完全成熟。
有一些種類的蚊子幼蟲(例如瓶草蚊屬 Wyeomyia),住在鳳梨科植物中的積水裡。有些甚至居住在豬籠草等捕蟲植物之中。Deinocerites 屬的蚊子則居住在海邊的小洞中。 大部分不居住在熱帶的品種,都以卵的形態度過冬天。但也有少部分的種類以成蟲或孑孓的型態來越冬,例如家蚊屬的一些種類,即以雌成蟲的型態來越冬。

攝食:
絕大多數的雌蚊都是吸血維生,所以牠們的口器特化為細長的喙,以便刺穿動物的皮膚。跟其他吸血昆蟲的針狀(像注射針 筒)口器不同,雌蚊口器上佈滿了鋸齒狀的突出。和注射針頭平滑的表面相比,鋸齒狀的口器和皮膚組織接觸的面積較小,這減少了對於神經的刺激,所以產生的疼 痛感大大降低。蚊子吸血時,會反覆的穿刺皮膚,藉這個動作來尋找最適合的穿刺位置(以微血管密度決定)。接著,將口針刺入皮膚。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,或 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,形成血池後再吸血。
雌蚊藉由特殊的感應器來尋找牠們的獵物。雌蚊對二氧化碳、熱及汗水非常敏感,所以牠們能在一定的距離內尋找恆溫的哺乳類和鳥叮咬。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叮咬,研究顯示蚊子的叮咬似乎大約符合負二項式分佈(或稱 巴斯卡分佈、嵌紋分佈)。男性、體重過重、O 型血似乎都可能使被叮咬的風險升高。
雌蚊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來產卵,而從一般蚊子的正常飲食 ( 花蜜、果汁 ) 中無法獲得足量的蛋白質,因此雌蚊才會吸血。

蚊子危害:
在 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區,蚊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。估計,每年約有 7 億人被蚊子傳染各種疾病,且每十七人中,就有 1 人死於被蚊子傳染的各種疾病。尤其是在熱帶地區,多種傳染病常藉由蚊子傳染給人類。但在大多數溫帶國家,例如美國、英國、紐西蘭,被蚊子咬通常只會發癢, 而不至於被傳染疾病。

傳染疾病的機制:

 雌蚊在吸血時,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,則病原可能藉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,並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。但不是每一種蚊子都可以傳播每一種病毒。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(稱為 病媒蚊),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。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,則會在蚊子的消化系統中被酵素破壞,失去傳染力。由於只有雌蚊會吸血,所以只有 

雌蚊會傳染疾病。

瘧蚊與瘧疾:
蚊科之下的一個屬, 瘧蚊屬(Anopheles),是瘧原蟲的寄主。全世界瘧蚊屬的成員有 400 種,其中 85 種能傳播瘧疾。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,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,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。瘧疾每年約造成 3 百萬人死亡,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佈在中南美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和中亞,尤以非洲最為嚴重。在非洲,平均每 30 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。

其他疾病:
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病(由線蟲導致)。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(gumma)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。在 全球,約有 120 萬人感染絲蟲病。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,包括黃熱病、登革熱、日本腦炎、聖路易腦炎、多發性關節炎、裂谷熱(Rift Valley fever)、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。幸運的是,愛滋病不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。

叮咬與免疫反應:
蚊子使用口針(stylets),六根針狀、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,吸取血液攝食。當蚊子叮咬人類時, 會從口器輸出唾液。其唾液含有蟻酸、抗凝血劑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質(目前已知至少含 15 種),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;抗凝血劑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,血液突然凝固。 第一次被咬時,身體不會有任何特殊反應。但從第二次開始,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組織胺的物質,以便對抗蚊子所帶來的外來物質,造成皮膚發癢和紅 腫。這種刺激性感覺,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。


蚊子防治:

• 人們依據蚊子避光、喜高溫陰暗潮濕和晝伏夜出的習性,夏日傍晚打開室內燈光,打開門窗,讓蚊蟲飛到室外,然後緊閉紗窗紗門,以避免蚊子的飛入。
• 設法降低室內空氣濕度,尤其梅雨時節,盡量控制室內相對濕度在 50% 左右最為理想。
• 在臥室內放置幾盒揭蓋的清涼油和風油精,或擺放一兩盆夜來香、七里香、食蟲植物、逐蠅梅、驅蚊草、萬壽菊、茉莉花、杜鵑花、米蘭(植物)、薄荷或玫瑰等,蚊子因不堪忍受它們的氣味而躲避。

• 室內安裝橘紅色燈泡,或用透光的橘紅色玻璃紙套在燈泡上,開燈後蚊子懼怕橘紅色光線也會 逃離。
• 用空酒瓶裝上糖水或啤酒放在陰暗處,蚊子聞到甜酒味就會往瓶子里鑽,會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。
• 在玻璃器皿或陶瓷瓦罐等容器的表面均勻塗上一層驅蛔靈糖漿,口朝下放在暗處,蚊子吸食後也會中毒死亡。
 

• 將晒乾後的殘茶葉和桔子皮等燃燒可以驅蚊。
• 生吃大蒜、口服維生素 B 或含維生素 B 多的食物,如糙米、豆類、乾果、硬果、花生仁、水果、綠色蔬菜、奶類、河鮮、海鮮以及動物的肝、腎、腦、瘦肉等。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後從汗液排出體外,也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。
• 每天在天黑之前以及早晨起床後在紗門與紗窗上去人工捕殺。
• 用適量薄荷、紫蘇或西紅柿的葉,揉出汁塗抹於人體裸露的皮膚上,蚊蟲聞到這些植物汁散發出來的特殊氣味,唯恐避之不及。
• 將維生素 B1 3 至 5 片溶解於水中,擦拭暴露在外面的肢體,能驅除蚊蟲叮咬。
• 用調味品中的八角、茴香各兩枚,泡于溫水臉盆中,用其水洗澡,蚊子不敢近身。
• 在燈下掛一把香蔥,或用紗袋裝幾根蔥段有助於驅蚊。
• 穿黃色、白色等淺色衣服可以降低被蚊子叮咬的幾率。
• 由於蚊子也會產生抗藥性,所以應該輪流使用不同的驅蚊方法及產品。

■ 資料來自「維基百科」